齐协组织2023学年上半学年心理调解总结报告

来源:哔哩哔哩 时间:2023-07-29 01:05:09


(资料图片)

大家好,首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协会,齐黑协会创立于,是一个为线下(小部分)为一些学生做一些心理开导的思想工作的组织,这次跟各位科普一下关于心理疾病的相关内容。(相关事件的分享已通过当事人的同意)

首先,是第一种案例,我们在做心理工作的时候常常会把家长全都只开,因为有很多孩子找到我们是因为家庭问题,他们在我们面前都不敢说实话了如果家长在身边的话那就更不可能对吧,也因此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有的家长,我是说有的,那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会好好说话,那就是喜欢用吼的用骂的甚至还有用打的,各位说说,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各位家长你们想想你们和孩子说话时的态度,别老是叫孩子换位思考,你们也换位思考想想,去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你们想想你们走到孩子面前:‘‘哎呀,你怎么又在玩手机,你但凡有那时间你去看几本书,去写点练习那不好吗对你的学习不也有帮助吗,啊!你下次要是没有进步个多少多少你看我不.....”你们想想,你们要是是那孩子你心里不得:‘‘啧,怎么又在这大吼大叫,我一个星期就放这么几天假,你们这是要让我学死是吧”。连骂的孩子都是这种心态那你更别说有的家长也是用打的,那有的家长就会说了:“我辈分比他大,我为什么要跟他好好说话?这我更喜欢直接用打用骂的来直接一点。”那么,这种时候你都不会好好说话了,孩子都不想听你说话了,你凭什么要求他听话?这种类似的案例我就遇到过一次,那天好像是星期六那天的早上我刚给一位孩子做完心理工作,那天的下午还有有孩子找我,在我过去的时候,见到了她,她告诉我她的父母对她非常严格。平时做错些什么,她的父母不是用骂的最轻也得是用吼的,从来没有好好纠正过她的错误而且从来不考虑她的感受。一直以老一辈的思想来教育孩子。我听他说到这就知道他有很多事情在隐瞒我,准确来说应该是嘴上她没法完全说清楚。我那个时候不知道怎么想的,问她说我能不能看一眼你的手机。她告诉我可以。我接过她的手机问她如果这是你的父母,你会让他们看吗?她告诉我不会。她说因为父母不会在意她的隐私。她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在自己这儿没有任何隐私可言。我问她,她为什么愿意相信我?她说难得来,都来了,配合一下。我问她有什么不能看的吗?她告诉我能不能不看微信和QQ。我告诉她这种个人隐私,只要她不同意,我连碰都不会碰。我打开她的手机,我发现她的使用比最高的是手机文件夹,我打开文件夹发现里面有很多小说下载下来的小说。我说“你很喜欢看小说吗?”她点了两下头。我接着往下看的时候,我看到了,使用比第二可以说是并列有三个软件,分别是原神,王者荣耀,快手。我把手机还给她的时候,我快速的扫了一圈她的房间。在和她接触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她的手上有伤疤,那些房间里还有几把折叠刀。我问说你是不是尝试过自杀?她回答我是的。她回答我说:“在心里极为难过的时候,看着血流出来,冷静了很多。”我在她同意的情况下,用一杯奶茶换走了她所有的折叠刀,并且她答应我不会再出现自杀的情况。那天我和她聊了很多,在我要走的时候,我和她的母亲聊了一会儿,她的母亲说:“孩子整天不乐意与人交往,放假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玩手机。整天就想着玩那游戏。捧着那个手机。”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她。我只能告诉她:“您应该庆幸,您的孩子还想着拿手机玩游戏,而不是想着用手机查出手腕上血管的位置。”他的母亲愣了一下,看着我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我说:“我说话比较直接,您见谅,但请您,好自为之。”后来我跟她联系就比较少了。都是在学校以同学的身份交流,只知道他的父母对她的态度有很大的转变。但愿我所做的对他有帮助吧。

这里呢据我们的估算大约还有80%的家长不把抑郁症当回事,在不久前我无意间听到几个家长的对话就,具体内容就是说“现在的孩子怎么可能有抑郁症呢,像我们当年那过的多苦啊,我们抑郁了吗?像他们现在过的那么好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抑郁,我看就是矫情。”那么各位家长,你们想想,是现在他们快乐一点还是你们以前快乐一点?是你们以前自由一点还是他们现在自由一点?你们认为他们快乐他们就是很快乐吗?你认为你给了他们幸福他们真的就幸福吗?

我认为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各位对抑郁症的看法: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其中抑郁症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50%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而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个生病的家77%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63%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对青少年患者而言,父母是其就医前极为关键的一环。他们能否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并给予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病情走向。很多家长都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把问题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长此以往,导致青少年的抑郁之路“道阻且长”,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负面情绪埋在心里,不仅无法化解,反而会有抑郁的风险。事实上,这些情绪需要被正视和表达,我们需要意识到:负面情绪的存在本来就是正常且普遍的。

仅此献给各位家长,希望能够迷途知返,能够对孩子对抑郁症有一个全新的看法谢谢各位。

在此也想对各位抑郁症患者说:未来的事先不去猜疑,道路艰险不必谈,翻过一山又一岭,马革不必裹尸还,青山处处是好景,何必要把骨灰撒进海底,不困心,不困情,时光总会回答你。失去光明的不是你,而是看不见你的世界,糟糕的是话语,绝不是你,生而为人无罪,你无需抱歉,别让谁爱你胜过你爱自己,你不需要像谁一样,你本就比谁都美丽。

9500万抑郁人数绝不是少数,他们不应该被忽视,原谅我们力量有限,如果你愿意,可以分享这个专栏,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

  • 热门推荐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日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